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我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社会风尚,根据省委文明委2020年工作安排,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组织开展了评选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工作。经各市(区)和省级部门、单位逐级推荐,评委会评审,主办单位联席会议审议,省委文明委领导审定,评选出48名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现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为8月21日—27日。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学习了解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公示对象有意见,请向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电子邮箱:shanxihrb@163.com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0年8月21日
助人为乐好人(8人)
王世绍,男,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王世绍出生在上海,随校西迁来西安扎根60多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世绍向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多年来从未间断。2010年起,王世绍每年都资助仲英书院的贫困学生,到2017年,他已经资助了20多名贫困生。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王世绍及老伴仇启真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仲英书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截至目前,王世绍给西安交大助学捐款达90多万元,加上给希望工程捐款,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元。王世绍说:“孩子们有知识、有文化,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们国家才会更好。”
段君成,男,1979年9月生,航空工业西飞公司机翼装配厂综合组组长。多年来,段君成用自己不高的收入先后帮助200余名孤寡老人、孤儿、失学儿童及留守儿童,累计捐款捐物17万余元,资助北京、黑龙江等多省市13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并在街道办的支持下发起“段君成爱心志愿者团队”,设立“爱心超市”,受惠群众近千人。在段君成的资助下,一批优秀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段君成先后3次向团省委、阎良区红十字会等捐款1300元,并时刻关注在职员工以及退休职工的身体状况,实时了解情况。在复工复产后,段君成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工作十余小时,被称为抗疫“拼命三郎”。
雷国平,男,1946年4月生,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人。2002年,雷国平退休回到老家农村,用退休工资开办了“东里西村青少年图书室”。图书室建成之后,每到周末或放假,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来借书、看书。2013年4月,该图书室被编入“三原县图书馆东里西分馆”,目前藏书达2.2万余册。18年来,雷国平心系家乡教育事业,造福桑梓兴建农家爱心书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关爱儿童的华丽篇章。雷国平家庭先后被咸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学习型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五好文明家庭”称号,中宣部、全国妇联授予雷国平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称号,同时,雷国平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关爱大使”及咸阳市“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何娟妮,女,1975年3月生,铜川市新区人,铜川市N+1爱心助学协会创始人。2008年5月,何娟妮奔赴“5·12”汶川地震灾区现场参与救灾志愿服务,在现场创立N+1爱心团队。12年来,何娟妮个人出资50余万元支持公益事业,协会共资助贫困生3000余人、贫困家庭2000户,爱心资助总值达500余万元,她一人资助3名贫困生,成为孩子们的“爱心妈妈”。疫情发生后,她带头捐款1520元并发起了“众志成城,共援武汉”募捐活动,坚守疫情防控一线30余天,并将前期收到的2.5万元捐款交付铜川市红十字会,用于购买防疫物资。疫情发生后,何娟妮为一线防疫人员免费提供中午、下午餐饭共1300份,发起“春雨行动”帮助铜川地区养殖户销售鸡蛋20多万枚、散养鸡6400只。
韩彦龙,男,1986年2月生,延安市安塞区雷霆应急救援大队大队长。2016年5月,韩彦龙组织成立安塞区雷霆应急救援大队,至今共参与安塞区砖窑湾镇“8·15”山洪抢险、榆林市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80余次,帮扶困难群众5次、困难家庭60户,参加大型安保任务60余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2月27日至4月2日,韩彦龙带领11名队员驰援武汉,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光谷现代产业园区参与志愿服务,主要负责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接收、登记、发放、搬运和帮助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消毒和入境人员排查等工作。他们一个多月共搬运、发放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900余吨,消毒杀菌面积累计4万多平方米,排查小区居民1000多户。
贺莎莲,女,1955年7月生,榆林金秋春光志愿服务队队长。贺莎莲在离岗退休的15年里,坚定地走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先后获得榆林市教育系统“榆林好人楷模”、慈善志愿服务“金星级标兵”等称号。贺莎莲曾是陕西榆林补浪河“长城姑娘治沙连”第一代民兵、榆林市星元小学第一任女校长、榆林市慈善协会金秋春光志愿服务标兵团队第一任队长。她热心公益事业,在全市范围内巡回宣讲“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五好老干部”事迹20多场。贺莎莲年均参加志愿服务近300次,15年累计服务26866小时,捐助善款物品价值40580余元。贺莎莲关爱贫困优秀学生,坚持9年慈善助学培养莘莘学子,为12名贫困高中生找到爱心资助人,帮助他们实现了大学梦。
陈宪瑜,男,1973年11月生,宁强县胡家坝镇楼子沟村村民。2001年至2007年,陈宪瑜在新疆库尔勒发展期间,积极报名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他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从不同的河道中救起9名失足落水人员。2008年他回到家乡,见乡亲们吃水困难,便出资购买水管、水泵,为乡亲们接通了自来水。2013年,他又出资5万余元,为家乡群众修建了一条1公里的山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2014年,他再次回到家乡,投资数百万元实施旅游开发,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6年,他慷慨解囊出资90多万元,为左家湾村架起了一座长90米、宽4米的大桥。闲暇之余,陈宪瑜不忘扶贫济困,他联系了6位孤残老人,每年都会上门看望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
王远峰,男,1975年11月生,安康援助少年儿童协会会长。他坚持走公益慈善之路,先后进火海救人、收留流浪儿童、照料生病的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2012年8月,他发起并成立安康援助少年儿童协会,先后建立汉滨、岚皋、旬阳等6个县区分会,注册志愿者1000余人,累计筹集善款600余万元,惠及5万余名少年儿童。2018年10月,为了帮助安康境内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智障、脑瘫等儿童患者提高生活自理和生存能力,他毅然出资注册成立安康慈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致力为残障少年儿童提供技能培训。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第二届安康市道德模范、最美安康人提名奖、第三届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见义勇为好人(5人)
简杨阳,男,1991年1月生,渭南市华州区居民,陕化煤化工集团气化分厂操作工。2018年7月16日,简杨阳和朋友在农家乐吃饭时,附近石堤峪突发山洪,有大人孩子二人被困河中央。由于洪水太大,两次抛绳救援先后失败。简杨阳抓住绳子系在腰上,毅然跳下河道,顾不得泥沙洪流,逆流而上到达二人身边。他从大人手中接过孩子,说了句“坚持一下,马上过来救你”,便转身往岸边靠了几米,将孩子抛向岸上,随后又转身往大人处艰难地游去。就在大人快要被河水冲倒时,简阳杨拼尽余力猛扑过去抓住她的手。大人得救了,周围的群众都赞不绝口。简杨阳一直兢兢业业、乐于助人,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他先后被评为2018年7—9月渭南标杆人物,2019年5—6月陕西好人榜候选人。
刘浪浪,男,1991年2月生,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魏塔行政村龚圪堵村居民。他从小自立自强、心地善良。2018年8月8日,刘浪浪与突如其来的洪水进行了一场“赛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在夜色中奔走呼喊,成功地将山洪来袭的汛情及时告知了正在延河边施工的单位和周边群众,及时保全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洪水来了,赶快撤离!”刘浪浪一路而下,一见到亮灯的工地和河道边的群众,他就扯开嗓子大喊,让在河道中的施工人员和群众赶紧撤离。在他的及时预警下,西川河下游段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标段工地上的工人和施工的机械迅速撤离工地。撤离不久,凶猛的洪水就把整个河道淹没了。工地的工人都说,他们非常感谢这个热心的小伙子。
王成林,男,1982年8月生,汉中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镇巴管理部驻渔渡坝社区扶贫工作队队员。2019年7月24 日下乡途中,他看到一家餐厅冒着滚滚浓烟。王成林立即通知渔渡镇消防站,并疏散人群。待消防车到达后,他穿上消防服,提上消防水枪、灭火器等工具义无反顾地冲进火场,扑灭明火,给已变形的煤气罐降温。他的行为不但控制了火势,而且避免了更大的危险。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张,王成林发动所有战友、同学帮忙购买,尽其所能募捐防疫物资。在他的努力下,大年初四募集到第一批防护用品4000余只口罩到位,立即发放给社区群众。他积极组织部分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捐款捐物,对执勤点的民警和医护人员进行慰问,彰显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厚德大爱。
朱海义,男,1991年2月生,旬阳县城关镇青泥社区居民。2017年8月19日,一辆面包车不慎坠入汉江的一处水库。朱海义见状,果断跳入18米深的水库救援。他发现车前门的窗户未关,立即从窗口将一个孩子拉出水面,将其推向岸边后,又返回水中,从窗口拉出一名妇女和另一个孩子,用尽全力将他们推向岸边。救起落水者后,他一面安慰落水妇女,一面用手机联系其家属。当人们赞扬他危难之际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时候,他谦逊地表示,救人完全是本能。“3分钟救起3个人!”朱海义在危急关头纵身跳入汉江、见义勇为施救3名落水者的事迹引起一片喝彩。
张新武,男,1957年8月生,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乔家底村居民。2018年3月4日上午10时多,张新武和工友在杨陵区大寨社区西高干渠北侧路旁植树,突然听见渠内有人大声呼救,原来是一位少年落水。张新武来不及脱去上衣便跳入水中,拼命向男孩游去。从孩子落水的地方到前面的涵洞也就300米的距离,如果孩子顺水流到那里,他和孩子将会有生命危险。张新武奋力将男孩拖到岸边,不料水流很急,他抱着孩子被冲了十几米。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落水男孩被救上了岸。此时的张新武已是精疲力竭,体力严重不支。少年被救上岸,其父母感激不尽,拿出3000元酬谢张新武。张新武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诚实守信好人(7人)
陶锦翔,男,1969年6月生,西安市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锦翔始终秉持守法诚信的理念,以产业报国、实业兴国的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在20多年创业实践中,他始终以高品质求生存、以优化服务谋发展,从一家经营海鲜的小店扩大为拥有8店1厂的品牌餐饮企业,现有600余名员工。他每年为100余名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每年上缴税费100多万元。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非典、华阴水灾、汶川地震等捐款捐物。从2015年开始,他带领企业开展“关爱环卫工、幸福在古城”活动,8店联动,连续5年邀请“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到锦翔饭庄就餐,人数累计逾1.5万名。他在公益活动中捐赠金额达100多万元,参与精准扶贫等累计捐款捐物价值50多万元。
秦永宁,女,1968年7月生,眉县横渠镇横渠村居民。2015年12月,秦永宁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为了给丈夫看病和料理后事,秦永宁向亲戚和街坊共借款13万元。秦永宁心里清楚,借给她钱的亲戚街坊都是恩人,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必须还,还要尽快还。7亩果园,即使是一个男人也不敢说凭着一己之力能管理好。秦永宁“伺候”果园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比别人起得更早、干得更多。农忙时节,秦永宁每天凌晨5时就起床了。一袋化肥50公斤,她咬着牙拽进果园,天不黑透不回家;临近中午,村里炊烟袅袅,她蹲在果树下拿出凉馍馍吃,捧着水壶喝一口冷水;冬季剪枝,她爬上爬下,硬是不请一个帮工,只为省下一天几十元的人工费。2019年,秦永宁还清了所有外债。
耿兴利,男,1949年1月生,永寿县绿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2013年,耿兴利在永寿县涉农部门和渠子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联合9家合作社,组建了渠子镇新农业综合产业园,以种植开发黑小麦、香谷米等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网上有“永寿四宝”等十多个产品销售。2019年2月,他们给江苏南京发货,包装员误将二级农产品当成一级品发寄对方。耿兴利知道后,给对方说明情况,另行补寄,争取客户的谅解。耿兴利的合作社帮扶渠子镇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其中,养殖户4户,每户补助1100元的饲料款;种植户5户,每户补助化肥、纸袋,进行优质苹果生产;养殖户18户,每户补助200元的肥料。他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
刘锋,男,1978年12月生,铜川市陕西高塬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为让消费者购买到货真价实的“满意苹果”,他告诫员工:“诚实守信乃立身之本,决不能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公司年销售当地果农苹果1万吨以上,受益农户达5000多户。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他出树苗、出技术,带动农户创建了1500亩高标准示范园。为了打消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他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保收购,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他也要在第一时间把收购款交给果农。他多年订单模式的诚信经营,让当地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多年来,刘锋为灾区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大学生10余万元。
张顺京,男,1958年4月生,富平县人,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荣誉伤残军人。1979年2月,张顺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他带着妻子前往华山烈士陵园,义务做起了守墓人,这一守就是38年。每年清明节之际,是张顺京最忙碌的时候。他为学生们义务作爱国主义报告,用亲身经历告诫学生,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家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疫情防控期间,作为一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心里一直挂念着抗疫一线的人们,坚持一定要在抗疫战场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顺京委托儿子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以实际行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刘照元,男,1949年7月生,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二组居民。2013年,为了给儿子治病,刘照元夫妇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遍了亲朋好友,可儿子还是在2015年离开了他们。儿子的离世除了给刘照元夫妇带来无尽的悲痛外,还留下一张张因治病借钱的欠条,整整24万元。在简单办完儿子的丧事后,刘照元夫妇就开始慢慢偿还这些债务。每天去村里的民营企业务工能挣80元,卖一把木椅子100元,卖一斤漆100元……刘照元一天天存着钱,又一笔笔还着债。每一笔借款他不仅还得清楚,更还得及时。截至2020年4月,刘照元已经还了18余万元的债务。剩下的5万余元,他打算通过种植白芨、养猪和割漆来还。他嘱托孙子,如果自己没还完债务,让孙子一定要把欠款还完。
王中良,男,1978年2月生,洛南县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长胜贸易有限公司经理。他把小核桃做成了大产业。合作社年销售额1.8亿元,累计销售额近12亿元,是全省目前规模较大、带贫效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王中良注资60万元,成立了洛南县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当时只有8名社员入社。王中良诚信经营的理念,让他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乡亲们的尊敬。2014年,王中良成立长胜贸易有限公司。2017年12月,公司按照合同约定,须在12月20日给东北三省干果市场送货30吨。运输途中,因遭遇暴风雪天气发生事故。为了按照合同约定时间给对方按时送货,王中良在事发地重新联络货运司机,于20日中午按时将货物送达东北三省干果市场,保证了对方的需求。
敬业奉献好人(18人)
施秉银,男,1959年5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在医院开通网络医院免费发热门诊及网上咨询,网络医院发热门诊就诊5000余人次,网络医院就诊5万余人次。医院共收治15位患者,其中包括陕西省年龄最大患者(89岁)和病情最重患者,隔离疑似观察患者93名,为陕西抗疫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施秉银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带领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两月,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病区,开展重危患者救治工作,使100多位重危患者转危为安。他组织专家支援国际抗疫,从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心理干预、医院管理等多方面分享经验,已与近30个国家开展网络视频交流。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甲亢疫苗研发工作,已制备出预防甲亢的疫苗。
刘华为,男,1950年1月生,陕西省中医医院“刘华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指导老师。他是陕西省首届名中医、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一级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工作53年,他勤于临床,无私奉献,是群众公认的“病人最多、号最难挂、下班最晚、疗效最好、药最便宜”的“五最医生”。刘华为退休后仍以医院为家,常吃住在工作岗位,还主动到陕北老区、陕南山区义诊30多次,并在吴起、子长、汉阴等地建立5家“刘华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在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上为政府献计献策,为社会献方并被采用,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杜智勇,男,1991年10月生,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东站客运车间客运员。2019年9月1日11时19分,一名携带管制刀具人员准备强闯站口。此时,有一名旅客正准备出站,杜智勇没有多想,就用身体挡在持刀男子和旅客之间。持刀男子见状,便持刀朝杜智勇猛刺,杜智勇身中4刀后,强忍伤痛与其英勇搏斗,迅速夺下凶器扔到安全区域,并大声呼喊让旅客快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杜智勇十分清楚,如果危险人员进站会对2000余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这种危险时刻,必须挺身而出。平凡岗位上的杜智勇,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守护旅客安全,用行动践行了铁路人的勇气与使命。
张建华,男,1970年4月生,旬邑县湫坡头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病假未满的张建华提前返回工作岗位,主动担负起全镇所有单位消杀和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在疫情防控中,他连续工作26天,因工作劳累,加之患有心脏病,2月3日,在去给该镇财政所做消杀工作的途中,昏迷在自己驾驶的救护车上。经过一天多的全力抢救,张建华于2月5日不幸去世,终年49岁。2003年5月,张建华在湫坡头镇卫生院参加工作,先后任镇卫生院防疫专干、公共卫生科科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张建华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他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发扬光大。
张和平,男,1959年6月生,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31年来,他致力于改变村上贫穷落后面貌,大搞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移民搬迁项目,狠抓脱贫攻坚工作,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发展农家乐20余家,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使果蔬综合体、光伏发电等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疫情期间,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全区第一支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摸清了“家底”,24小时在岗值守,对居家隔离群众,全部落实六项服务,做到了隔离人但不隔离关怀。那些日子里,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患有肺气肿,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守好一方净土”的诺言。
王慧慧,女,1984年7月生,榆林市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兼感染性疾病科护士。从事急诊工作11年来,王慧慧以高尚的医德,勇于奉献、甘于吃苦、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同事们的好评及患者的信赖。疫情发生后,王慧慧主动请缨,加入陕西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赴武汉市第九医院进行医疗支援。她积极参与培训,迅速进入抗疫第一线,随队接管危重症病区,工作中汗水时常顺着护目镜及面屏流下,模糊视线,N95口罩压得鼻梁、耳郭、面颊生疼,甚至出现压疮。每次进病房时她穿戴多层手套,双手肿胀、手指刺痛,指甲也因多次洗手而干燥分层,但多年的急诊护士工作,让她时刻牢记作为临床第一线的护理工作者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杨增叶,女,1965年3月生,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垯小学校长。从1996年站上教师讲台开始,她默默坚守在这个黄土高原深处的乡村小学长达25个春秋。她克服教学困难,埋头钻研教材、阅读教参、查阅各种资料,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学生个别辅导。2005年撤点并校后,学校只保留三年级以下学生。杨增叶在仅有的一间开课的教室里,将10张桌子分成4列,中间两列是学前班,两边分别是一年级和三年级。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杨增叶采用复式教学法继续教三年级的3个学生。学校没有图书室,杨增叶就用爱心人士捐赠的善款购买杂志、书籍,并自掏腰包补齐经典书目,让孩子们多读书、开阔眼界,同时联系志愿服务队,让他们定期来教孩子们唱歌和跳舞。
杜发荣,男,1926年6月生,城固县博望街道杜家营村人,军队离休干部。1947年入伍,他先后参加了河南驻马店战斗、铁门战斗、南平集战斗,参加过解放洛阳和豫西、豫东战役,淮海、渡江等战役。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带兵打仗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却泰然自若;和平年代,他扎根边疆,为军队和地方经济建设忘我奉献。1960年,部队为了加强公安力量,将他调到大理州公安大队巍山中队工作。退休后,因工作人员紧缺,他又主动向上级组织申请到云南省洱源县义务从事征兵和民兵训练工作,在国防边境默默奉献。70多年来,他对自己曾经的功勋和荣誉沉默不语,9次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尘封箱底从不示人,深藏功与名。
董俊英,女,1964年1月生,汉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她始终坚持“行医先做人”理念,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无数次放弃休息、顾不上亲情,甚至在母亲病危的时候,依然坚守在手术室抢救病人。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开展了多孔及单孔妇科腹腔镜手术,填补了汉中市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成为陕南地区独树一帜的技术优势。她利用休息时间通过义诊方式先后给西乡、南郑、勉县、城固等9县2区医院培养妇科微创技术人才,让山区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微创技术服务,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敬业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使科室连续13年无1例孕产妇死亡,得到国内专家的赞扬。
薛义宝,女,1992年1月生,安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2020年大年初二,薛义宝随陕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并被分到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天除了正常的排班外,她还要随时准备协助医生为病区患者气管插管。除了正常的治疗外,薛义宝还要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清理大小便、写护理记录等。除了每天超负荷治疗工作之外,当重症监护室的中心供氧压力不够时,薛义宝还主动去搬氧气罐。氧气罐比薛义宝个子还要高,谁都看不出这个只有一米五几的瘦弱姑娘每天能搬上百罐氧气罐。从1月26日出征,到3月20日平安凯旋,在援鄂抗疫的55个日日夜夜,薛义宝圆满完成此次出征医疗任务。
张丽,女,1998年5月生,镇安县月河镇罗家营村三组居民,残疾运动员。她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女子SB4级100米蛙泳第一名,全国第九届残运会女子SB4级100米蛙泳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在第15届残奥会上接连4次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成就世界泳坛“四冠王”的传奇故事。她凭借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和身体困难,全身心投入训练。2019年8月,在第10届全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张丽再次勇夺2金1银1铜,2次打破全国纪录。2019年9月,在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张丽再次取得混双自由泳接力金牌。现在,张丽又辗转北京、云南普洱、浙江杭州等训练基地参加集训,准备继续为国争光。
张怡,女,1979年1月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张怡担任陕西省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医疗队重症组副组长、重症2组组长,在武汉市第九医院十一楼危重症病区开展救治管理工作。在52天临床工作中,她和队友一起救治117名重症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69名,累计治愈出院65人,危重症21人,病情好转转出18人。每天三班倒,每组在病房污染区内工作至少8小时,她每天工作内容包括交接班、查房、研讨诊疗方案、给予各种治疗措施。为尽可能挽救更多生命、尽可能降低队友感染风险,她总是自己在病房待的时间最长,身体力行“弘医弘道,允德允能”院训。
刘站国,男,1964年11月生,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总师。他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与技术管理,带领研制团队攻克闭式循环、自身起动等8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高可靠、绿色环保发动机,为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高复杂、高难度,有很多关键技术难题亟待突破。刘站国顾不上看病、吃药和检查,把时间充分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在工作与生活中,刘站国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出综合培养人才机制,有力地提升了研制队伍的科研攻关能力,带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研制队伍。
石耀武,男,1964年1月生,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主任设计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任务中,石耀武担任某机型型号副总师和阅兵技术保障负责人,负责该机型技术保障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自接受阅兵保障任务以来,石耀武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保障团队精心制定了详细的技术保障方案、飞机改装方案、特情处置预案和挂飞安全措施,全力保障参阅飞机执行高强度的训练和阅兵任务。作为试飞与用户技术服务专业的带头人,他已经成为一飞院面向部队的一张名片。只要白天有飞行任务,机场就肯定有他的身影,在解决完白天的现场问题后,晚上他还保持着自己十几年来的习惯,对白天的排故情况进行总结。
王建新,男,1953年6月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中亚考古队队长、博士生导师。从教38年,他为国家文博行业培养了百余名优秀博士、硕士,推动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成为引领全国高校考古学发展的“重镇”。他领衔的中亚考古队被树立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成果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他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师生同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他将几十年的探索积累广泛应用于联合考古,成为我国与各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典范。
李殿荣,男,1938年10月生,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40多年,他独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的“秦油2号”“秦优7号”等22个油菜品种,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发表论文(著)100多篇。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外率先攻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难关,他独立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较常规品种增产30%左右,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12个省区推广种植1.6亿多亩,新增产值86亿多元。
杨蕾,女,1993年6月生,陕西省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疫情期间,杨蕾主动请缨,被选为陕西省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1月26日抵达武汉后被分配在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症2组。工作中,杨蕾面对被感染的风险,穿着厚重防护服操作着平常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吸痰、辅助插管、口腔护理、咽拭子采集等高风险护理工作,一个8小时班次下来常常使她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这样一坚守就是近两个月时间。面对不断增加的危重症患者,她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责任感、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全身心投入战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董宏涛,男,1969年10月生,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从事动车组检修工作的12年间,他参与检修7万多标准组动车,指导处理大小故障1000余个,提出的两项“作业法”被评为陕西省“优秀作业法”。作为“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带领其他成员开展科技攻关,攻克33项技术难题,完成14项动车组专用检修工具革新改造,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优QC成果。从2011年至今,他帮带培养的10名高技能检修人才相继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他被评为2019年陕西省“带徒名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铁路工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孝老爱亲好人(10人)
朱小婵,女,1969年5月生,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三组居民。1996年丈夫意外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两年后,公公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再也没有醒过来;2013年婆婆也因病瘫痪在床……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摇摇欲坠。望着膝下一双年幼可爱的儿女,想起对自己一直疼爱体贴的丈夫和公婆,朱小婵坚定地说:“这个家离不开我,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得撑起它。”25年来,她不离不弃,为瘫痪的丈夫寻医问药治疗,帮他洗脸擦脚清理大小便;为多年卧床行动不便的高龄婆婆端吃端喝,梳洗照料;对年幼的两个孩子,含辛茹苦、竭尽全力供他们上学。面对生活的磨难,她从不言苦言累,用柔弱的肩膀为风雨飘摇的家撑起一片天。
田根全,男,1966年8月生,周至县骆峪镇向阳村居民。骆峪镇向阳村有400多户18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2015年3月,田根全拿出10余万元,将自家房前屋后彻底改造,摆放上餐桌,增加了十几张床,办起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由于坚持不收一分钱,前3年,全靠田根全的积蓄及家人的援助艰难维持,后在市、县民政部门的资助和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得以正常运转。2017年,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田根全在敬老院建起了专门的文化娱乐舞台,邀请秦腔艺人、文艺志愿者为老人们献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此外,他还联系医疗志愿组织,到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测血糖、量血压等。田根全的行为润物无声,滋润着周围人的心田,老人们的心也越来越温暖。
现水玲,女,1995年8月生,岐山县蔡家坡镇四原村鱼龙五组居民。今年25岁的现水玲在她满月的时候被祖母收养。现水玲14岁那年,年迈的奶奶被查出喉癌,自此卧床不起。千钧重担瞬间压在了现水玲肩上。她的养父三兄弟都没娶妻,大伯身体残疾,三叔语言障碍,父亲有点木讷,如今都已无劳动力。面对3位老人,一个95后姑娘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照顾着3位和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养育之恩大如天,如今她默默地回报着他们,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现水玲说:“他们养育了我,我再苦再累也要管好他们。”到了结婚年龄,她不离不弃,招了上门女婿,依然照顾着3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在岐山的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豆爱平,女,1969年7月生,彬州市北极镇郭家庄村三组居民。豆爱平自嫁入郭家之后,就对公公婆婆十分孝敬。2014年,久病的公公临终前将患有智力障碍的小叔子一家三口托付给她。豆爱平没有拒绝,将小叔子一家三口接到咸阳市共同生活。2019年夏日的一天,她一不留神,弟媳妇走丢了,她连忙发动所有亲朋好友不停歇地找了十几个小时找了回来。此后,无论她走到哪都带着他们。豆爱平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她的孝心与爱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亲、淳朴善良的博大情怀,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幼、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榜样。
王玉白,女,1954年12月生,富平县美原镇联友村居民。王玉白结婚第二年,丈夫聋哑的大弟李黑牛患了脑梗,从此半身不遂。她毫无怨言,默默承担起照料李黑牛生活起居的重担。在王玉白无微不至的精心操持下,二弟和两个妹妹陆续成家,婆婆76岁安详去世,公公86岁寿终正寝。2012年,王玉白的丈夫患恶性肿瘤,经过一年多悉心治疗,因病情太重,医治无效去世。当时,村里有人建议她送李黑牛去养老院。但王玉白坚决反对,就这样,照料残疾小叔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因小叔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王玉白结婚40多年从未远离过家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王玉白不顾安危、冲锋在前,彰显了无私奉献、心系群众的大局观念。
程新会,女,1963年8月生,合阳县坊镇坤龙村四组居民。1985年,程新会嫁到坤龙村,三十五年如一日,用柔弱的身体,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叔父,悉心护理脑瘫且下肢瘫痪的儿子,无怨无悔,用大爱诠释人间亲情孝道。为了照顾儿子,程新会一直无法外出赚钱,只能在家种地营生。丈夫李孝仁带着大儿子在煤矿靠出苦力维持家用。叔父李治民患小儿麻痹,下肢瘫痪,终身残疾,每天仅靠双拐行走。李治民早年丧妻、老年丧子,程新会和丈夫毅然把老人接到自己新盖的房子里,自愿承担起了赡养老人义务。30多年来,程新会夫妻勤俭持家,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却恪尽孝道,四季不忘为叔父添置衣被,对老人嘘寒问暖,时刻关心老人的健康。
陈万明,男,1968年7月生,富县北道德乡湫塬村人。他先后赡养4位老人长达33年,用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9年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自1986年以来,陈万明一直尽其所能帮助村里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成了老人们离不开的“交通员”。1996年以来,陈万明先后将郝以平、王有、熊尚红、李秀英等4位老人接到家里照顾。2009年10月,李秀英患脑出血,瘫痪在床。从此,李秀英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陈万明夫妇既要给她喂饭、洗衣,还要擦洗身子。如今,4位老人已经去世3位。每逢清明和过年,陈万明夫妇都要带着孩子们给父母和其他3位过世老人上坟扫墓。
成玉珍,女,1960年11月生,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行政村关家咀组居民。38年前,结婚没几年的成玉珍父母就相继去世,留下14岁的弟弟。她把弟弟接到家里,供他上学又帮他结婚成家。在娘家父母去世的前后,她的婆婆因患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她细心照料直到婆婆去世。紧接着,丈夫的三爸也去世,留下残障的三妈和8岁的女儿。从此,三妈母女俩的生活负担就落在了成玉珍一家身上,直到小姑子长大成人。考虑到三妈一家生活条件差,她便将三妈接回自己家照顾,这一照顾就是近30年。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家中不断出现变故,小叔子和妻子离婚,留下6岁和11岁的两个侄子,她又让侄子吃住在自己家,像母亲一样照顾两个侄子的生活。
贺晶晶,女,1983年11月生,商南县城关街道十里铺村居民,“全国十大正能量人物”。贺晶晶公婆早逝,丈夫出门打工,她把公婆抱养的9岁的小姑子陈金玉抚养长大,供她上大学。2018年初,她拿出家里所有积蓄,还向娘家人借钱为患胃癌的陈金玉治病。全国各地的好心人为陈金玉捐献善款30多万元。陈金玉去世后,贺晶晶和丈夫捐出10万元,成立红凤金玉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女大学生。这是我省第一家由因病受助的受助人家属,用剩余善款出资建立的公益基金,已资助了10位贫困大学生。2020年大年初一,贺晶晶到东岗社区报到,主动要求当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坚守防疫一线,带头当义务宣传员,巡回社区不厌其烦地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白稳怀,男,1961年1月生,韩城市芝阳镇赵峰村居民。1978年,17岁的白稳怀高中毕业,毅然回村接过母亲肩上的重担,耕种田地并照顾自幼残疾的大哥和身患疾病的三哥。1980年,大哥白有怀放牛时摔下陡坡,彻底丧失劳动力。面对身体每况愈下的大哥,白稳怀放弃了担任的村里会计的工作,在家悉心照料。1986年3月,在煤矿工作的二哥白金怀因为塌方事故早逝,留下了一双儿女。同年10月,遭受丧子之痛的老母亲病情加重,不幸去世。2004年7月,四哥白安怀因病去世,留下患有精神疾病的四嫂和年幼的侄子。面对生活的磨难,年近六旬的白稳怀义无反顾挑起一大家的重担,照顾残疾的哥哥嫂嫂,抚养年幼的侄子侄女,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从不言弃。